查看原文
其他

亲友群中辟谣的三大流派,你属于哪一类?|关注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19-04-16

10月25日,医学健康类平台丁香医生发布的“最强”辟谣贴将微信谣言和辟谣推上了舆论热点。我们为您简要梳理了这次事件,并通过采访梳理出了三种辟谣流派,针对如何更有效地辟谣给出了我们的小贴士。

事件回顾

2018年10月25日,医疗健康类平台丁香医生在其微信客户端发布了题为《没有食物能防癌!酵素全在骗钱!101条谣言,一次全辟掉》的文章。当天下午,丁香医生官博以9张图形式转载了微信文章,配文“全网最强辟谣101来了,从生活到健康一网打尽。转发这条微博,做家族群里最隔应的人。”这条微博在26日的转发量达到14.5万。

 

一个网友的亲身遭遇,更是将这篇辟谣贴推向舆论顶峰。他称自己将丁香医生的辟谣微博分享到家庭群,却被踢出了群聊。

 

经过统计,小编认为这篇辟谣文章针对的谣言,大致可以分为“养生健康”“饮食习惯”“食品安全”“医疗卫生”“运动减肥”等5个部分。养生健康类的辟谣最多,共42条,占41.58%。针对饮食习惯、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方面谣言的辟谣数量接近,分别占比19.8%、17.82%、16.83%。运动减肥类的辟谣最少,只有4条。关于健康和饮食的辟谣文本最多,从侧面反映了与之相关的谣言数量之庞大。这类谣言在传播时,往往会用关怀式的标题和语气混淆视听。基于微信家庭群内部和亲人朋友圈之间的转发,往往会带来较强的传播效果,为公众的错误观念甚至不科学行为埋下种子。


针对这场“史上最强”辟谣,网友的议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这篇辟谣贴本身是否科学、客观,是否有平台自我营销之嫌。第二个方面是青年人和长辈们如何就谣言和辟谣进行更好地沟通。 

虎扑论坛上有人针对丁香医生的辟谣贴进行了“反辟谣”,指出其存在大量误导性信息。科普博主、长岛大学生物学院助教@柠檬木聚糖也撰文指出该辟谣贴存在误区,认为部分内容以偏概全、矫枉过正,他认为辟谣贴必须做到全面严谨,哪怕只有几处错误,也会“像在一百毫升水里加了几毫升的墨汁,整杯水都变得不再干净”。微博网友@岸边流苏在辟谣微博下的评论获得了1万个赞,他认为没有逻辑的辟谣跟造谣没有区别。也有人认为这次辟谣是丁香医生的一次自我营销,通过夸张的标题、强硬的语气吸引流量,是“营销号”在“博眼球”,甚至有人将丁香医生和“咪蒙”归为同等。

关于丁香医生辟谣事件的词云图(来源:微热点)

辟谣与谣言最大的差别即在于辟谣措辞和内容上的专业、科学与严谨。“最强”“一次全”这类在谣言帖中经常出现的话语,出现在辟谣贴中显得过于绝对。不加解释的说教式、一句话式辟谣,难以让读者明白各中原理,自然也不能完全信服。

 

网上有人调侃到“不孝有三,辟谣为大”,在此次事件中,就有网友不幸中招,因一次辟谣帖转发被长辈们“请”出了互联网世界。小编认为,长辈们转发此类谣言,有时是为了在社交网络寻求认同和归属感,有时是出于对我们健康和安全深切关心。我们越是深知这份爱的深厚与浓烈,越更加的不希望他们的爱被莫须有的东西误导。在向他们辟谣、分享真相时,我们应该诉诸权威,引用官方报道、科学文献、专业人士论断向他们解释和说明,并且注意表达方式,采取沟通而非说教的语气。

几大辟谣流派,你属于哪一派?

向亲友辟谣背后反映出的是交流问题,小编们根据这个问题对周围的同学进行了采访,并将大家的表现梳理为以下三类:

 “注射”式交流:强势说服,直抒胸臆

基本概念:“注射”模式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传播强势理论,其核心是媒介的强效果,即可以将信息直接注入受众脑中,受众无力抵抗。“注射式”交流的盆友凭借其强势的话语和直抒胸臆的答案直面长辈的压力,正视乱飞的谣言,直接把真相送到长辈面前。

案例一

妈妈说HPV疫苗有毒打不得


辟谣办法:千字长文,循循善诱,“首先…其次…第三…第四…”。 受访的朋友从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媒介素养三个层面结合案例分析给妈妈做了细致的说明,逻辑清晰,言语科学。以下是全文:

辟谣效果:妈妈赞叹女儿,乖乖听话,顺便卖萌表(转)达(移)思(话)念(题)。

案例二

      爸爸转发林毅夫的话:

穷人只要不存钱,就能让房价下降

辟谣办法:暴躁反击,用强势的逻辑和表达直(在)击(被)谣(骂)言(边)的(缘)要(试)害(探),一击制胜。

辟谣效果:啥也不说了,上图。

案例三

妈妈在家推广艾灸


辟谣办法:在网上搜寻科学证明文章并进行反复的信息分享,让目标长辈了(产)解(生)事(心)情(理)真(阴)相(影)。


辟谣结果:“我一再骚扰,我妈实在受不了了,只在我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熏艾灸,但我很担心我妈在家里熏艾灸对她自己呼吸系统不好,到现在她还可能偷偷在家里熏艾灸……”

小编认为,这种辟谣方法简单直(粗)接(暴),直抒胸臆,看似“快意恩仇”。然而正如“注射”模式忽略受众主动性的缺陷一样,此种辟谣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长辈的接受能力,所以效果也就会走向极端,有时可能会达到上述案例的效果,成功辟谣,世界和平,但有时也会引发“火山地震”,轻则伤“谣”五分,自损八百,重则经济制裁,身体受苦,甚至被“逐出”家族群聊。

“沉默的螺旋”式交流:

闭口不言或随声附和——“真相只有我知道”

基本概念:“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优势意见的强势和弱势意见的衰弱在传播中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其结果是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则越来越沉默,甚至还为了跟随主流而附和强势意见。这一派的同学在失败的体验后,逐渐明白与长辈沟通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交流的无奈”,于是要么闭口不言,任其发展;要么为了避免尴尬而且保持礼貌坚持随声附和,但是内心始终秉持“我知道真相就好”。

案例一

家族群中对自己上学的城市存在各种不公正的偏见和谣言


处理方法:最初尝试解释,但是后来解释无果,屡禁不止,且家族群中亲戚众多,碍于面子就只好“笑脸”接受,内心#%$&。

处理结果:

案例二

姥姥奇怪谣言再炸家庭群

处理方法:笑脸相迎,随声附和,持续的“对对”“好的”,秉持着一个原则——“您说的都对”,但内心暗想:“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好”。

处理结果:天下太平。

小调查观点集合

@申申:大家族群里转发的谣言我不会辟谣,在三人家庭群中,如果父母发了谣言信息,会回复并澄清。原因:1. 需要在群里回应爸妈以示在乎他们。大群里人很多,没人在乎我回不回。2.更在乎爸妈,担心爸妈被谣言干扰。3.跟爸妈比较亲近,愿意耐心沟通,且三人群发谣言的次数比较少。大群里发的谣言比较多,见怪不怪了。更何况也不希望和不熟的长辈发生冲突。有时候爸妈相信谣言是为了自己好。比如我妈根据谣言认为我的手机尾号不吉利,很想让我换号。尽管明摆着是谣言,但父母还是会信。亲情、牵挂等非理性因素有时候会干扰父母对谣言的判断。

 

@叛:年纪大一点的长辈就喜欢说教嘛,我还被说过书念的差不多就行了,该进社会闯荡了😂😂时代不同观念不同而已,听着就行了,觉得有道理就听,没道理就一笑了之,不用顶撞,小辈被鄙视了就鄙视了呗😂😂心态佛一点

 

@老白:活着不好吗……

 

@夭花木:和长辈聊天,你就让着就行,反抗是没有意义的。

小编看来,这种辟谣以及处理方式是大多数人应对长辈们转发的朋友圈谣言的方式,与其坚持表达意见给自己和家人之间带来隔阂与不快,让自己一次次的失望,不如“佛系”一点,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之内保持沉默,或者为了礼貌和面子以及关系的维持随声附和。总之少给自己一点希望,希望就不是奢望。但这样的沉默可能会被长辈认为是对于其传播行为的鼓励,会造成长辈对谣言和偏见更加固化的认知,有可能引发谣言的扩散和进一步传播。

“及物传播”式交流:

用事实说话,靠表情交流,借技术发声

案例一

爸爸妈妈觉得吃一些食物对人体有害

解决办法:这位盆友没有尝试用宏大理论和科学数据去说(烦)服(死)父母,而是选择了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实际体会破除谣言,用事实说话。


“我的爸爸妈妈总是觉得有些食物对人体有害,比如吃酱油会让人变黑,吃榴莲、牛油果对身体不好。他们也因此要求我不要吃。我向他们转过许多科普文章,甚至包括刊登在《柳叶刀》上的科学论文,但他们并不会听我的。后来我采取的办法是,不听它们的话,自己吃。我吃了一段时间酱油后,并没有变黑;吃榴莲和牛油果也没看见哪儿生病了。慢慢的,我父母就不管我了,甚至开始和我一起吃上了酱油。我觉得单纯跟他们说‘这东西没害’,是没用的,得让父母也跟我一起吃,让他们发现这东西好吃,然后再进一步结合科学知识告诉他们,这东西不仅好吃、而且没害,这样父母才比较好接受。”


解决结果:父母看到了实在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谣言不攻自破,生活恢复正常。

案例二

与爸妈交流过程中总是比较严肃

且沟通不畅


解决办法:找寻共同的兴趣点,在交谈中可以适当且合理地使用表情包,缓解尴尬气氛。(特别注意:本事例是一个正面例子,受访的小姐姐和家人的关系好到让人羡慕,从她的例子中大家可以体会让交流顺(可)畅(能)的方式)。

解决结果:沟通特别顺畅,家庭关系和谐平等,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共创美好未来(啊跑题了)。

案例三

      被各种谣言贴骚扰到怀疑人生

辟谣无门

解决办法:@微信网友Z:运用技术进行反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制辟谣H5在家族群中传播,一时间父母与亲戚赞不绝口,竞相转发,效果杠杠的。


解决结果:不动声色地化解了谣言,还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两全其美。


小编看来,长辈们与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年龄和经验上的差距让我们之间的沟通有着天然的困难,有时候讲道理、摆数据可能效果并不显著,也难以改变长辈们的观念,此时就可以采用一些更加“及物”的方式。比如用事实和亲身体会让长辈看到真相,在沟通中运用表情包营造良好的聊天氛围,又或是见招拆招,通过生动的作品让长辈在欣喜之余也更乐于接受。


小编们的采访有限,因此这里的类型总结必定会有所疏漏。同时也可以看到,每一种类型都各有优缺点,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获(骗)得(取)父母的信任,更好地反击谣言,小编们根据采访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技巧。

辟谣小贴士

善借“权威”力量

父母一辈对权威媒体的相信度较高,转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几大官媒的科普辟谣贴、中央电视台节目中的辟谣视频,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和相信。


@Ray: 从自身体验上来说,长辈是很难沟通的,因为传统关系上他们处于权力结构的上方,纠正他们意味着对权力的挑战。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不同代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话语体系也不一样,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和困难。因此我觉得,要做到实际有效的沟通,首先要用他们观念中“更高级”的权力话语来说服他们。


对于部分父母来说,他们不知道《柳叶刀》为何物,也不会去相信发表其中的论文,更愿意相信自己身边的权威,如医生、记者、大学老师等群体。 向他们转述权威人士的话,比我们自己和父母沟通,有时候更加有效。


@转转:在我妈看来,医生就是权威。比如我妈给我的腰熏艾灸,还把我烫伤了一大块。我去医院看腰的时候,就问医生这有没有用。医生说没用,然后我妈一下子就信了。

善用沟通战术

根据采访内容,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点沟通小技巧,请大家自行取用。


对于不好接受的事物,一定要做铺垫再说,不能平铺直叙。


不要带着情绪和态度去沟通,减少高高在上,增加一些温柔和耐心。


善用表情包,借图达意,缓解氛围,轻松愉快。


与长辈沟通可以找共同爱好,找寻一下长辈身上有兴趣的事情,用共同点找话题。


从父母身边清醒理智些的朋友入手,劝他们去和爸妈沟通,同龄人之间往往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可信力。


不要寄希望于父母的快速“变形”,长辈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多已成为习惯,要循序渐近、分步渗透,尝试让长辈一点点接受。

故事

征集

你向父母亲友辟谣过吗?

发生过哪些故事、经验和尬事。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本期编辑:刘长宇、刘畅、葛书润


往期回顾

你的城市空气质量怎样?这些数据新闻给你答案 | 案例

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合现实?什么将影响媒体的未来 | 前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